喻国明:从资讯到关系,解码大数据驱动下的全新内容范式
2020-08-07 21:06:52
  • 0
  • 0
  • 0

来源:德外5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现代视听 ,作者现代视听

一个联结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以内容与数据算法为核心的社会网络正在形成。全新的内容范式是横亘在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之间的中介。

内容存在着两大价值维度——作为关系表达的内容和作为媒体功能的内容。所谓关系型内容,正如内敛含蓄的中国人通常不会直言“我爱你”,而是用重复的叮嘱、严厉的教导、关切的眼神来表达对父母、对子女、对爱人的情感。所以,有时啰嗦是疼爱的表示,而严苛是关爱的外衣——这些内容就其资讯含量而言是少之又少的表达,但其实质是对于关系触达和保持的一种强化。作为关系表达的内容本身虽然具有非理性、非逻辑性的特点,但却有着关系认同、节点交互、情感共振、消弭“鸿沟”的价值属性,其效果可以“入耳、入脑和入心”。

视频语言主流化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传播中的关系认同、情感共振在整个传播沟通和共识建构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凸显:谁擅长于这种关于关系的内容表达,谁就会成为社会沟通、社会共识达成领域的引领者和长袖善舞的“意见领袖”。

直接内容生产的非专业化转型:
专业媒体及专业媒体工作者的角色转化

传播内容的生产一直是“内容产业”领域专业媒体和媒体工作者的职业价值基点之一。然而,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特别是社交媒体崛起之后,UGC(用户生产内容)和OGC(机构生产内容)越来越成为传播内容生产的主体,至少在规模方面早已超越专业媒体及媒体人的内容生产(PGC)规模。

而即将到来的5G时代,由于5G技术所导致的万物互联和全时在线,其最为重要的结果之一,就是无所不在的传感器所生成的海量数据。这些海量、多维度数据(位置数据、行为数据、关系数据等等)产生两个结果:

(一)专业重心的转移:无所不在的数据使整个传播过程处于数据驱动的版图之下

无论是借助于数据的市场洞察、用户洞察,还是借助于数据的供给侧洞察,以及对于渠道和场景的描述与分析,数据在传播全环节中无处不在。对于这些海量数据的善加利用均可以起到对于传播全环节、各要素的描述、分析、控制和预测的关键性功用。因此,在未来的传播中,数据资源便成为传播驱动的最为关键性的资源和能量。谁掌握了数据资源、数据的价值挖掘能力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模式,谁就会成为未来传播的掌控者。掌握数据、价值挖掘、利用人工智能完成实用化,这恰恰就是未来职业传播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与关键所在。毫无疑问,对于未来的专业传播工作者而言,直接进行内容生产的重要性已居于其工作重要性排序中较为次要的位置上。

(二)专业内容生产版图的缩小:海量数据所生产出来的海量“传感器资讯”将进一步稀释专业传播工作者在内容生产整体格局中所占的份额

除了上文中所提到的数据掌控之外,万物互联和全时在线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和智能算法将生成海量的“传感器资讯”,即MGC(机器生产内容)。这一内容生产格局的巨大改变,势必会造成专业媒体工作者工作重心和工作逻辑的重大转型。

本来,在社交媒介崛起之后,大众传播时代专业媒体工作者独占传播内容生产(PGC)的主体地位已经受到了用户生产内容(UGC)和机构生产内容(OGC)的严重挑战。从规模上讲,后两者在内容生产的总量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前者,专业媒体工作者生产传播内容的份额比例越来越低。而MGC的海量涌现,必然使这一状况进一步加剧。当专业媒体人的直接内容生产在全部内容生产的份额中只占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甚至更小比例时,它在传播领域所承担的主要社会角色还会是直接的内容生产者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引起重视并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然,在UGC或OGC专业能力不足的内容生产领域,在MGC缺乏数据支撑或无法用算法来解析的内容生产领域,仍然是PGC内容生产的专属领地。但是同样明显的事实是,随着UGC或OGC专业能力的提升,随着MGC在人工智能的强大技术支撑下丰富内容的涌现,专业媒体工作者的内容生产所占有的那一点点“领地”,虽然很重要,但可能已经很难成为安放专业传播工作者功能和价值的立足点了。

那么,在专业重心发生的重点转移、专业内容生产的版图日渐缩小的情况下,专业传播工作者在未来传播中的主要价值顺乎自然地就不再是进行直接的内容生产,而是要发生一系列的角色与功能的转型:为UGC、OGC和MGC的内容生产创制模板,创新模式,开拓新的领域和新的功能,平衡社会表达中的信息与意见失衡,建设传播领域的文化生态——筑牢文明底线、建构传播规则、倡导伦理精神……

这便意味着,今天开始的专业传播教育、专业传播研究以及专业传播实践的重心,应该从今天的直接的内容生产为主要专业内涵向未来专业传播的关键和重心转型:一是要学会关于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技术、数据的价值挖掘、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与内容生产的深度神经学习;二是掌握社会内容生产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新传播模式的创新与技术支撑能力,传播场景的发现、设计与应用能力和全社会信息流动的平衡与引领能力。

内容生产的第二、第三维度开发:
从作为资讯传播的内容到作为关系
表达的内容、再到作为媒介价值的内容

研究表明,作为关系表达的内容和作为媒介功能的内容将成为未来传播的内容范式中最为重要的增值维度。

提到内容,我们一般总是偏向于把它理解为是一组资讯信息,如一篇故事、一则新闻、一个道理等等。我们一般所说的内容生产和组织,大体上指的就是关于资讯内容的生产和组织。

但是,内容除了作为一种资讯的表达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价值维度呢?我们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在我看来,内容,除了作为资讯的内容外,还存在着两大价值维度——作为关系表达的内容和作为媒体功能的内容。

(一)作为一种关系表达的内容

以“连接与再连接”为主要赋能方式的互联网的发展激活了个人的表达、增强了社会关系的互动,这就更加凸显了“关系”在信息传播中的关键地位。研究表明,传播的本质是寓于传播关系的建构和传播主体的互动之中的。传播是社会关系的整合,并且关系总是按照自身的意志来裁剪传播内容。传播是通过被传播的内容来反映或说明一种关系的。也就是说,传播即关系,而关系决定内容,内容又体现着关系。

正如内敛含蓄的中国人通常不会直言“我爱你”,而是用重复的叮嘱、严厉的教导、关切的眼神来表达对父母、对子女、对爱人的情感。所以,有时啰嗦是疼爱的表示,而严苛是关爱的外衣——这些内容就其资讯含量而言是少之又少的表达,但其实质是对于关系触达和保持的一种强化。

不论是语言或文字表达的方式,还是非语言行动表达的形式,作为关系表达的内容本身虽然具有非理性的、非逻辑性的特点,但却有着关系认同、节点交互、情感共振、消弭“鸿沟”的价值属性。其效果相关内容可以经由这一关系表达的路径而“入耳、入脑和入心”。这就是作为关系表达的内容——关系型内容。

而即将到来的5G时代则为上述内容的关系表达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技术基础。视频语言与书写文字语言的最大不同是,书写文字作为“信道容量比较窄”的语言,比较偏向于理性和逻辑性的“窄播”,而视频语言作为“信道容量比较宽”的语言,则承载着较为丰富的关于关系表达的非理性、非逻辑的内容成分。

视频语言主流化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传播中的关系认同、情感共振在整个传播沟通和共识建构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凸显:谁擅长于这种关于关系的内容表达,谁就会成为社会沟通、社会共识达成领域的引领者和长袖善舞的“意见领袖”。因此,认识和把握这种作为关系表达的内容范式是占有未来传播高地的关键性构建之一。

(二)作为媒体功能的内容

媒介是内容的承载体,但反过来,内容是不是可以成为一种连接人与人、人与内容、人与物的媒介呢?这就要看它是否可以起到连接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内容之间的介质或平台的作用。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指出,任何媒介的“内容”其实都是另一种媒介,由它引入人类事务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从而起到人的世界特定的“连接—中介”作用。

人人都在说互联网时代,整个世界都“碎片化”——市场“碎片化”、用户“碎片化”、内容“碎片化”,而且终端也“碎片化”了。那么“碎片化”了的世界该如何连接、沟通和协同呢?

这一过程中,既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和平台的承载与作用,同时也需要形形色色内容作为“场景”构建下的媒介聚合的协同与整合——当然人工智能下的数据驱动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条件。

我们知道,互联网中的个体是基于趣缘聚集到一起的。由于圈子本身是由“趣味相投”“志同道合”的一群人组合在一起的,因此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人们聚合在一起的内在驱动力是内容作为整个圈子的价值观(趣缘)的承载者。

基于这种共同价值观的信息传递和观点表达,很容易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和关系上的认同。此时,内容作为构筑“圈子”的场景作用就显得非常突出和重要了。这便是内容的第三个价值维度——起到连接作用和作为媒介的内容。

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和趣缘组成的圈层都拥有它们各自的独特文化。以粉丝文化为例,不同粉丝基于共同主体形成一个圈子。粉丝是如何与媒介内容发生互动的呢?

费斯克在其《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曾将其分为闲聊和文本创造两个方面。而闲聊正是个体之间关系性内容的一种呈现方式,其本质就是粉丝之间的沟通与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代表着粉丝间的情感交流,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对于媒介元文本的再理解和再阐释。

互联网之前,这种闲聊总是存在着重重阻碍,因此圈层的形成很难实现。而互联网的诞生和普及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大量隐匿于现实世界的粉丝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得以连接并且活跃起来,由此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圈层文化和媒介关系。

一点结论:
整合未来传播的内容生产力

众所周知,互联网改造社会的基本方式是在开放的前提下通过连接和再连接激活各类资源(包括不能被传统方式所利用的微资源、微内容、微价值、微创新等等),将其以特定的游戏规则进行整合与协同,形成功能、创造价值——这就是互联网改变世界的基本逻辑,并由此创造了一系列“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互联网奇迹。

作为网络社会“基础元素”的一部分,全新的内容范式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在重新联结个体间、社会资源间的关系网络:

(一)全新的内容范式改造着个体间的交往方式

传统的社会关系下的连接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产生关系。这样的连接通常以特定的血缘、地缘为基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突破了时空界限,由终端连接不断演进到关系网络连接。

而在当下,算法智能推荐基于用户之间的相似度,通过协同过滤将内容推荐给具有相同兴趣的用户,这种以兴趣为主要特征的相似度成为一种隐性的连接,将原本陌生的用户聚集在同一类标签下。用户可以在该类标签下通过转发、评论等“观看行为”建立社交关系,形成隐性社群,实现连接。简言之,全新的内容范式在个体间构建起以趣缘为基础的隐性连接。

例如,Facebook和Twitter中的朋友推送、微博中感兴趣的博主推荐以及抖音中的话题标签池等,都是在有意无意间帮助人们拓展连接场域,确立新的可能的社会关系。

(二)全新的内容范式不断聚拢与整合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

从现在到未来,不论是互联网产业还是传统产业,诸多社会机构都将加入利用全新的内容范式来提高生产效益和拓展市场关系的行列,内容帮助机构了解客户的价值指向以及需求关系如何维护等。

传统市场经济中,用“看不见的手”来进行资源的配置,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逐渐被“数字化的手”所取代。全新的内容范式在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已经成为主导性的力量,在全新的内容范式设计下社会资源实现再分配,生产消费版图正在重构。

具体来说,全新的内容范式借助连接、指示和规训功能使得以前互不相识或者彼此无关的人和物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黏结度聚合在了一起,运用一系列分析工具发现庞大的数据语料库内的统计关联,将分散的资源整理、调度和分配,形成某种可见性的“群体智慧”。全新的内容范式成为资本、技术、文化的集结体,展现出时间、空间、生产、消费、传播等多个层面的中介意涵。

概言之,从信息交换到社会交往,在万物互联基础之上,一个联结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以内容与数据算法为核心的社会网络正在形成。全新的内容范式是横亘在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之间的中介。

类比地从社会视角看,全新的内容范式关联着社会要素,借助价值匹配,生产和发展着社会各要素的关系——社会结构。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框架,全新的内容范式充当着认知塑造者、关系建构者、社会粘合剂的角色。在这个意义上,这恰恰是未来专业媒体和专业媒体工作者价值角色的担当之所在。

显然,只有站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之上,我们才有可能成为这一世界深刻改变进程中的驾驭者、引领者,专业媒体和专业媒体工作者才能重归社会发展推动者、领导者的地位。

编者按:

来源:《现代视听》,2020年05期;

作者:喻国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CTR媒体融合研究院专家;

内容有删节。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